日本團隊揭示睡眠質量的腦內控制機制

  【共同社12月8日電】日本筑波大學教授柳澤正史(神經科學)的團隊在7日的英國科學雜誌《自然》上發表研究成果稱,通過小鼠實驗發現了腦內控制睡眠時長和深度的機制。時長由丘腦下部、深度由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中,特定蛋白髮揮作用來決定。

  團隊期待該研究成果“有助於研發針對睡眠障礙和認知症等的治療法”。

  該團隊此前從促成基因變異的小鼠中,抽出睡眠時間較長的一組,發現了神經細胞中的蛋白“SIK3”控制了睡眠的時長和深度。不過,尚不清楚SIK3發揮作用的具體部位和過程。

  實驗中,研究人員在小鼠腦內各個部位發現SIK3並觀察腦波。丘腦下部的神經細胞中,若SIK3變得活躍,那麼睡眠時間會變長,但深度不受影響。在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中,若SIK3變得活躍,那麼深度睡眠會增多。

  此外,調查處於睡眠不足狀態的小鼠的神經細胞後發現,SIK3變得活躍並作用於其他蛋白,促進了睡意。

  柳澤表示:“睡眠不足就會犯睏,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,但並不知曉詳細機制。(此次的成果)是邁向解開謎題的一步。”(完)

© 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共同通讯社